今天是年初三,你是不是已經被各種米食餵得飽飽的、不敢站上體重計了呢?這時是不是有點哀怨,覺得被家裡深藏不露的料理高手擺了一道了呢?
相信在傳統大家族裡,家家戶戶都有個製作米食料理的高手。今年度我們再次與 北埔鄉公所 合作,採訪了各個社區的媽媽們,編輯成一本可愛的小誌《恁香北埔》。
在北埔老街上,隨意走走就能看見許多販售客家湯圓、粄條、菜包、九層粄等米食的店家,更有許多深藏不露的高手藏身社區裡,即使沒有開設店面,但精湛的手藝在逢年過節時總吸引了來自各地應接不暇的訂單。製作粄食仰賴高度技術專業,不僅事前要細細磨米成米漿,也需要能判斷原料的狀態,加入合宜的水量或其他佐料,也要耐得住性子,以恰到好處的火候來蒸製各式粄食。客家粄多以糯米製成,不僅飽足感較高,不易飢餓,也更易塑形,創造出各種別出心裁的形狀,圖案千變萬化的粿模也各有故事。
《恁香北埔》讓這些家常料理躍上紙面,讓過往低調的廚藝高手們被人們看見;在客家文化裡不同的儀式以適切的米粄來祭祀,更能表達敬天愛神的誠意,透過這些社區夥伴毫不藏私地分享,文化自此鮮活生動起來。2/27、2/28更舉辦「米食市集」,讓你不僅看得到,還吃得到喔!
▌系列文章出自《恁香北埔》小誌,快點進文章裡看看有哪些社區好手們!